CST MWS仿真UWB微帶天線波端口的問題
我用CST MWS,做的是一個UWB微帶天線,長的像個大燈泡,用一根微帶線饋電,頻率設置為0-12 GHz,面積很大,165 mm * 95 mm,之前用的離散端口,仿出來方向圖有問題,很容易出現(xiàn)輻射效率大于0 dB,后來改用波端口,大小較難把握,容易出警告,說端口模式數(shù)目要加大(我都加到3了),如果模式數(shù)目大于1了,又說,端口不對稱,要我檢查我的結(jié)構(gòu),關鍵是我的天線模型不是完全三維對稱,只是關于XOY平面堆成(我的天線是放在YOZ平面上),具體它的警告是:The exist hybrid modes at inhomogeneous port 1. This could lead to an inaccurate energy balance. Please check your structure.
求教各位哈!
最好能把你的模型發(fā)上來,最少也要有你的端口處的截圖,否則看文字很難確定真正的原因。
補充下,我的邊界是open(add space),并且我的微帶天線所在平面是YOZ平面,且關于XOY平面對稱,所以將XOY設成磁對稱面。而且還會出現(xiàn)“到了最大脈沖數(shù),能量還沒衰減下來,求解停止”,我的求解精度是-40dB,Steady State 的最大脈沖數(shù)為40
恩,這是我的cst截圖,辛苦了。
個人感覺好像是端口尺寸太寬。
微帶線的話,CST建議端口寬度應該是微帶線寬度的10倍,尺寸有限制的話可以縮小到6倍。端口高度建議5倍底板厚度。如下圖:
端口尺寸太大會引入高次模。正常來講,仿真的時候應該盡量只讓端口做基模傳輸。
詳細的內(nèi)容最好參考幫助文件《Waveguide Port Overview》-“Microstrip Line部分”。
Help -> CST MICROWAVE STUDIO -> Excitation Sources -> Waveguide Port Overview
那我確實是笨了,我原以為端口設的大些好,多謝hefang哈!
端口減小,確實有效。但是遠場輻射效率在個別頻率點會大于0dB,似乎是不對的,應該小于0dB。然后我將時域求解器里的Adaptive mesh refinement 勾上,則會出現(xiàn)下圖錯誤:
一個一個討論。
關于Error message:
提示“不正?!苯K止,那么就很難給出一個“正?!钡慕忉?。個人懷疑會不會是軟件兼容方面的原因。而且從信息來看,問題發(fā)生在第三次加密運算的時候,那前兩次都是正常的,所以看起來網(wǎng)格數(shù)過密網(wǎng)格尺寸過小在你的機器上運算有可能會導致這種情況。
可以嘗試的對應方法:不使用adaptive mesh refinement,而嘗試調(diào)整local mesh properties看看還會不會出現(xiàn)這樣的錯誤提示。
不清楚你的網(wǎng)格是怎么設定的,我個人關于網(wǎng)格劃分的建議:你的monopole天線并不是很“復雜”的結(jié)構(gòu),也不存在和地之間的耦合,所以網(wǎng)格劃分的細節(jié)應該放在天線模型的圓弧和直角邊緣,以及微帶線導體和地之間的區(qū)域。Global mesh properties里面的"Refine at PEC / lossy metal edges by factor"可以設置為6。介質(zhì)底板在方向上可以劃出1-2條mesh line(如果沒有的話)。
關于輻射效率:
首先要明確一下,你說的是Radiation Efficiency還是Total Efficiency?當然,不管是哪個效率,大于1都是不應該出現(xiàn)的(比較常見于Radiation Efficiency)。通常情況下,這可能是由于仿真誤差造成的。小編在Transient solver properties里面使用的是-40 dB accuracy,嘗試把accuracy的數(shù)值降低到-50 dB或者更低,應該可以提高遠場的計算精度。當然,前面的網(wǎng)格優(yōu)化應該是第一步要做的,網(wǎng)格劃分粗糙的話,再提高accuracy也不會帶來準確的仿真結(jié)果的。
關于Warning message:
天線的介質(zhì)底板是"Poly"對吧?提示信息說它的constant tangent delta被強制設定在中心頻率,我猜測你的模型里Poly的loss tangent設置的頻率不在0-12 GHz的范圍之內(nèi)。最好能把材料的參數(shù)設定地準確一些,材料的損耗特性會影響天線的輻射效率!
小編好厲害,句句一語中的呢!
我是用的64位的服務器,難道我的2010SP4比較適用于32位的機器?
另外我的介質(zhì)地板屬性是這樣設置的(我買的板子的合格證上標明介質(zhì)損耗是0.001),我默認在所有的頻點上都是這個損耗值
我也偶爾會碰到"Terminated abnormally"這個情況,但是次數(shù)很少,所以沒有什么規(guī)律性重復性,CST官方的FAQ也沒有關于這個提示信息的解釋。我用的是Win XP Pro 64,CST Studio Suite也有正式授權(quán),個人不認為這個和32位或者64位的系統(tǒng)有什么關系。下次我如果再遇到這種情況的話,我會記得截個圖再問問CST的Customer support。
關于介質(zhì)損耗:
證書上應該會明確地標明材料的屬性是在什么頻率范圍內(nèi)測試的,如果測試的頻率范圍涵蓋了0-12 GHz你要仿真的頻段的話,Tangent delta electric那個屬性里at frequency填6 GHz。
另外,可能是我外行,證書里的介質(zhì)損耗0.001是指loss tangent還是relative permittivity的虛部?我不清楚這個方面的行業(yè)標準和習慣是什么。
關于“默認在所有的頻點上都是這個損耗值”這句話,如果你設置好了帶有損耗的材料的屬性,并且損耗使用constant tangent delta的表示形式,那么在1D Results -> Materials里面可以看到模型里所有有損耗的材料的屬性曲線。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,即使是TangD曲線,也只有在你設定的那個頻率點上才是constant tangent delta的那個數(shù)值。換句話說,constant tangent delta只是在給定頻率點上才是那個數(shù)值!不過,在仿真頻段中心頻率上設定constant tangent delta (electric or magnetic)的方法已經(jīng)適合絕大多數(shù)的仿真情況了。
如果你一定要求在所有的頻點上都是相同的損耗值,或者材料損耗特性相對頻率的變化非常明顯,又或者仿真對材料的損耗有非常高的準確性的要求,應該需要用dispersion fit的形式來表述。
,呵呵呵呵
這里我想問問小編,如果波端口較小呢。我在仿真共面波導的問題出現(xiàn)了波端口大(主要是端口高度大了,但是也還沒到5倍的介質(zhì)板的厚度)仿真結(jié)果很差,但是如果我用1mm的端口高度(介質(zhì)板厚度為1.6mm)就能出現(xiàn)想要的理想的結(jié)果。請教我該相信哪個?!繼續(xù)討論的話,有需要我上傳圖!忘大牛們指點一二!先謝謝論壇里的老師們!
大小是相對概念。
波導端口大小是否合適的判斷原則:波導端口的line impedance是預計的阻抗值+端口邊緣電磁場場強很小。
謝謝hefang,明白了!